乐以和为原则,但必须感于心而发乎声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熊十力的本体论是一种生命哲学。对于仁的这种诠释,还有更积极的意义,即试图将智与知进一步统一起来,将道德与智能统一起来,成为一种广义的哲学的心理学,完成其由体成用之功。
总之,宇宙是生生不已的大流,决不是用静态的实体论所能说明的。现象者,功用之别一称。[85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171页。其实,熊十力的胸怀更加宽广,在天人之际的问题上,他不仅继承了朱熹的学说,而且吸收了西方认识论的某些思想。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天待人而成[41],即认为天道、天德是靠人的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而得以完成的。
但本体的变动又是以功用、现象的形式出现,而不是以本体自身的形式出现,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就是功用,现象。二、天人不二的人生之路 熊十力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生问题,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。[47] 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圣人,这就是自家的良知。
以心为本,而不是以理为本,这是陆九渊心性论的根本特点。按照王阳明的本来意思,无善无恶即是至善,但既然无恶以相对,这至善也就无所谓善了。朱熹请他到白鹿洞书院讲学,他的题目就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,而且讲得很有感情,使学生们痛哭流涕,也受到朱熹的赞赏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王阳明的心性论具有反传统的特点。
他虽然提倡自我超越的本体认知(识其大者),但这超越之心却具有更多的感性成分,因为它就是感性的存在。王阳明所说的心体,毫无疑问是先验的道德本体,是形而上者。
心便是性,便是良知,有未发之中便有已发之和。陆九渊说:今之学者读书,只是解字,更不求血脉,且为情、性、心、才,都只是一般物事,言偶不同耳。[6]《语录下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五。这同牟宗三先生把陆、王一派看成是孔、孟以来儒家传统的真正代表,而把程、朱一派看成是别支[1],结论虽然不同,但思维方法是相同的,即都要在理学中找出一派作为传统或正统思想的代表,而把其他派别划到正统之外。
这并不是说,陆九渊提倡个体意识或个性解放,但是在他的思想中,确实包含着个性发展的可能因素。问题在于,王阳明所说的心,既是存在又是功能,既是本体又是作用,是不能分析的。他在评论告子生之谓性时指出,性无善无不善之说本来不错,但是由于告子执定看了,即把无善无恶之性看成在内者,又说善恶是感物而生,故把物看成在外者,这就出了差错。这种满心而发的自我扩充、自我扩张的思想,被朱熹批评为天上地下,惟我独尊,也就不奇怪了。
从心本体论的观点说,二人都承认心即理、心即性,但是从知觉作用上说,朱熹持性即理说,陆九渊则持心即理说,因为在他看来,心一也,人安有二心?[5] 朱熹也不同意人有二心,但是却主张有体用性情之分。他要把问题简易化,但问题仍然存在着。
王阳明所说的心本体,是合知情意而为一的不可分析的整体,犹如朱熹所说的太极全体,但它的特点是不离个人躯体而存在,不离血肉之心而存在,因此,它既是普遍绝对的,又具有极大的主观性、个体性。有这个性,才能生这性之生理,便谓之仁,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,发在耳便会听,发在口便会言,发在四肢便会动,都只是那天理发生,以其主宰一身,故谓之心
乾卦卦辞有元、亨、利、贞四字,《文言传》在解释发挥时指出:元者善之长也,亨者嘉之会也,利者义之和也,贞者事之干也。这个系统以阴阳为基本要素,以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(每卦有六爻)为其子系统,其中人和自然界是构成这一系统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基本对立项,处在双向交流的整体结构中。用周易的模型解释世界,就是易与天地准、弥纶天地之道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。感应是信息交换的过程,相通则是信息交换的完成,也即是沟通信息。三是《易传》中所说的神。这里又突出了人的主体性,即必须尽其性、成其性、存其性,才能合于天德而至于命。
这被认为是人道的终极价值,也是人生意义的最终实现。就人事而言,亦与之相应,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,则各从其类也[9]。
天地之道就是人之道,人之道也就是天地之道。自然界的变化过程虽不是有目的有意志的活动,但也不是以力学为基础的机械论的图式。
《系辞上》说:易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它是一部占筮之书,又是一部哲学著作。
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太极就是代表这一系统的最高概念。而且从本体论和主客体关系说,人和自然界构成整个系统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对应项,处在互相对应、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中。不仅有自稳、自组的功能,能够顺应自然,而且能够完善自己,实现自己,也就是尽性命之理,实现自然界的目的。
比如乾卦有刚健之义,既代表自然界,又代表人,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[1]。没有人,自然界的天德就无从实现,也无从说起。
原始周易的占卜吉凶在乞求神灵的同时,具有某种经验的预测性,但是带有很大的迷信成分,后来的易传则用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理论模式,代替了神灵,因而具有理论的预测性。所谓体仁,并不是把人和自然界对立起来,而是把自然界作为对象,把人作为认识主体,人靠自己的理性去客观地认识自然界的天德,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。
周易虽然提出了一个世界模式,但它绝不是单纯地研究自然界,绝不是纯粹的自然哲学。就卦位而言,每一卦的上两爻象天,下两爻象地,中间两爻象人,构成天地人三才。
一是鬼神,《易经》中多有这类思想,这显然与宗教迷信有关,《易传》也保留了这种痕迹。一方面,四时的运行,阴阳昼夜的变化,对于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,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,调整自己的行动,这就是仰以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以作易的目的。因此,既不能说乾坤二卦只代表自然界的两类事物(天地)或两种意义,也不能简单地说,人道仅来源于天道,实际上它们既说明自然界的某种事物及其意义,同时也说明了人的存在及其意义。因此,周易之学,从根本上就是天人合一之学。
就拿卦象来说,每卦由六爻组成,代表一类事物,但要说明一卦的意义,绝不是由六爻的简单机械相加所能决定的,它是由卦爻和卦位(从初爻到上爻)按特定关系组合而成的,有许多卦有相同的爻,即阴阳二爻数目相等,但由于组合排列不同,性质和意义也不同,甚至相反(如泰、否、既济、未济,等等)。知和记忆相联系,神和思维相联系,但是按照周易思想,神实际上是一种直觉思维,并不是逻辑思维,或主要不是逻辑思维。
这是由农业社会所决定的东方式的特有的思维方式。人性受命于天(自然),这里保证了自然界的先在性、客观性,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[20]。
人和自然界虽然是有区别的,因为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,也是社会文化的主体。知至、知终,是说知识和智慧达到最高境界,也是同以实践为特征的性命之学合一了。